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多种型材的钢铁的转型之路

提要: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全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河北具有特殊重要性。近年来,迁安市牢牢抓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这个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牛鼻子”,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的提升市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之路。今年1-9月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8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全部财政收入60.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同比增长24.5%。

迁安市是一个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人口73.6万,市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年位居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比中列第24位,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列第22位。近年来,迁安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主导产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构建了“3 5 6”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宏观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走出了一条“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的转型之路,荣膺“2012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一、从规模扩张到效益提升,钢铁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由低到高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钢铁业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依靠规模扩张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但钢铁产业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了迁安只能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放在促进钢铁产业提质增效上,而不简单地淘汰关闭。迁安市坚决控制钢铁产能,明确提出“不增一吨钢、一吨铁”,大力实施“产能不增、效益倍增”战略,以项目建设实现存量调强,增量调优,钢铁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发展。

一是抓装备提升。把淘汰落后作为促进改造升级的重要抓手,累计投资154亿元实施了一批技改提升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拆除了全部28座400立方米以下高炉、7座25吨以下转炉,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49万吨,炼钢能力280万吨。目前,全市所有高炉均在450立方米以上,转炉均在35吨以上,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100吨以上转炉占到了70%,装备水平跻身全省前列。

二是抓技术创新。积极引导钢铁企业引进、吸收和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支持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与上海交大、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首钢迁钢、思文科德2家院士工作站和1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集合了200余项国际、国内领先的钢铁冶金工艺技术。

三是抓循环生产。全面推广高炉煤气回收、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累计投入60多亿元实施了九江线材有限公司循环产业园、鑫达公司钢渣水渣综合利用、松汀公司余能发电等20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钢铁企业废渣、废水、废气基本上得到全部回收利用,其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8%,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100%,形成了近80亿度的余压余热发电能力,钢铁企业均实现了“负能”生产。

四是抓管理提效。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深入组织开展钢铁企业对标达标行动,入炉、焦比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利用浙江物产电子交易平台,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模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今年1-9月份,迁安市九江线材、燕山钢铁等5家钢铁企业累计网上交易量40万吨,交易额达13亿元。

二、从一钢独进到融合发展,产业链条不断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省委周本顺书记来唐山调研时讲,毛主席说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我们不能种了粮食只卖原粮,至少做成馒头、包子、米饭,最好做成糕点。迁安作为一个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根本问题不完全在于“过重”,而在于“过低”,即产业结构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附加值的后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这样的产业结构如不改变,必然带来竞争上的被动、效益上的薄利和资源能源消耗的加大。迁安着眼放大钢铁产业优势,把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横向拓展,把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作为支撑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形成了“三足鼎立”、关联带动、融合发展的格局,构筑起了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是依托产业基础建设精品钢铁基地。立足改变钢铁总量大、优质钢、特种钢比例低的局面,大做延伸、创新、提升文章,投资500多亿元实施了33个链条延伸项目,利用产业关联性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配套的发展模式,其中投资20亿元的思文科德电工钢及镀锡板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投资30亿元的燕钢热轧卷板项目完成试车已具备投产条件,投资10.6亿元的祥燕管材、投资30亿元的粤商管业园、投资3.6亿元的九江低碳冷拉钢丝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投资12.5亿元的唐山正大制管公司年产250万吨焊管项目即将开工。预计到年底,硅钢、镀锡板、彩涂板、家具管材等高端精品钢材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精品钢材比重由25%提高到30%,成为亚洲最大的高速线材单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八色印铁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管材生产基地。

二是依托矿业需求培育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是耗钢产业。迁安市本地及周边地区钢铁、矿山企业密集,原材料丰富、钢铁矿山装备需求巨大的优势,成功吸引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迁安。坚持龙头项目和配套产业项目并举,不断加快推进产业规模扩张。总投资63亿元,实施了梁山巨源特种车辆加工、迁矿重工重型矿山设备制造等19个项目。投资30亿元的徐工集团施维英基地项目将于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柳工集团与首钢合作的重型汽车制造项目已经投产,240吨的矿用车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投资20亿元的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迁安将成为北方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1-9月份,装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增长53.7%,超工业增速40.7个百分点。

三是依托市场优势壮大现代物流业。每年1.8亿吨的一次性物流生成量,腹地3.6亿吨的通过性物流量的市场为迁安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迁安市先后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71.4亿元的19个现代物流项目,呈现出龙头引领、中小企业集群跟进的良好局面。目前,北方钢铁物流产业园区内聚集了浙江物产、天津物产、中铁联合物流3家行业巨头和50多家中小物流企业,其中世界500强、全国物流业首强浙江物产集团,以全新的物流发展理念和物流模式,投资65亿元建设集大型电子交易平台和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北方国际物流供应链基地;全国物流业排名第2位的天津物产集团投资10亿元的迁安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物流百强企业中铁联合物流集团实施的物流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投资10亿元的神华迁安煤焦产品物流园区项目正在设计,近期可开工,将成为物流产业的又一龙头。依托三大龙头,迁安背倚三北、东望渤海、面向国际的物流业发展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从依赖钢铁到多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起步、蓄势待发

打破资源依赖、路径依赖,发展接续产业,推进产业多元发展,是资源型城市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长期是迁安生存和发展的依赖产业,迁安的转型发展不是否定传统产业,而是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资源,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培育“五个百亿产业板块”、打造“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着力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形成多点开花、多业并举的多元发展态势,让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支撑起迁安的未来。

大力培育煤化工、包装建材、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五个百亿产业板块。成功引进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煤化工、包装建材传统产业正在实现由低向高、由小到大的转变,投资12.3亿元的中海油LNG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资27亿元的九江LNG项目将于11月份正式开工,两个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形成58.5万吨的液化天然气生产能力;总投资24.6亿元的润安建材玻璃深加工、正元高档包装产品等7个项目进展顺利。英诺特生物制药、葵花药业现代生物制药及高峰糖业100万吨果糖等项目即将竣工;百善制药二期、今麦郎矿物质水生产线等项目积极推进,食品医药板块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投资10亿元的龙湾游艇俱乐部项目开工建设,投资65亿元集动漫设计、品牌制造、休闲娱乐、动漫体验、影视特效于一体的中国国际动漫体验岛项目正式签约,将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全力打造教育培训、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消费购物、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把城市作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坚持“抓城市就是抓产业、抓转型、抓发展”的理念,突出山、水、绿、文的特色,着力提升城市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投资130亿元的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24平方公里的大湖美景和19个大小不等的岛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投资50亿元的天洋城第四代城市综合体、投资16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家居综合体和投资20亿元的万嘉综合商贸物流园项目加快建设,辐射周边的消费购物中心正在加速形成。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已初具规模,微软IT学院研究生培训班即将开班,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人大附中、衡水中学等一批教育培训项目正加快推进。国广传媒、北京艺嘉景将军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项目积极推进。投资20亿元的协和源颐养中心等7个养生养老项目进展顺利,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唐山总部、友好医院等项目已经正式签约。投资6.5亿元的金融街项目已完成设计,近期将开工建设。

迁安市“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的转型发展之路,抓住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摆脱资源束缚、实现蜕变升级的一个范例。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实践反映出很多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对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推进县域发展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迁安的转型成功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把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作为初始动力,走集约、集群、集聚发展之路,鲜明提出了“产能不增、效益倍增”的目标,最大限度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始终把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发展的财富而不是包袱,不抛弃、不放弃,进而提质增效、延展链条、加快升级、集群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传统产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以新思路创造新优势,以新优势追求新突破,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